2026年让文字变高级的“学术写作”黄金法则,你值得拥有!

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求学漫漫长路的第一步和末一步都得是笔头功夫。不管是写简历、套磁信还是研究计划,都免不了要把想法落在键盘上。可能很多小伙伴们的想法是:
“写好内容本身就行了。”
“准确地传递想法就好啦!”
“导师难道还看不懂我想表达的吗?”
“又不是写散文,文字朴素点更合适吧。”
但其实在申请过程中,我们呈现的文字就像是个招牌,不仅要传递想法,更要表达出专业的学术态度,更好地获得导师的青睐。文字的使用有很多不成文的规定,这些不一定只包括复杂的句式或专业术语的堆砌,而是严谨的文风和其中体现的专业学术态度。
我们来看个例子:
“我希望通过设计一项为期一年的研究,来检验混合式在线英语教学的效率。通过使用学生互评、自我反思两个方法,我评估了学生在线上双语课程中的学习效果,并得出结论:在线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语言技能。”
“Through designing a one-year study, I aimed to examine the efficiency of a blended online English teaching. By using two methods, i.e., students' mutual evaluation and self-reflection, I evaluated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 in an online bilingual course, and drew the conclusion that online teaching can help students to develop language skills.”
有问题吗?
没有问题!
语法正确,语言得体,意思一个字都没差。但为什么读着就没那些期刊论文的feel呢?
那我们改一下试试:
“The author designed a one-year study to examine the efficiency of English teaching in a blended manner. By evaluating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 in an online bilingual course by peer-review and self-reflection, the author concluded that online teaching can help students to cultivate their language skills.”
是不是瞬间高大上了许多?不仅字数精简了一些,句子结构还更紧凑了,读着也很“学术”。
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些搞“学术写作”的黄金法则了。
#1 讲究有理有据,还要放眼全球
这个所谓“有理有据”适用于很多方面,从措辞到文献综述,甚至小到论文里的一个数据都有可能。在学术领域下,文献引用是一方面,专业名词是尤其要重视的。
特别是在国内升学完成的小伙伴们可能长期接触的都是国内语境下的术语和表达,在写作和口头表达时很容易take things granted,这是万万不可的。我们想要继续深造的时候一定要记得,作为博士,面向的是全球,而非某个特定的国家和地区,所以很多标准就要“国际化”。就比如说上例中的“学生互评”,这在中文里非常好理解,但拿到英语里来如何呢?英语里的peer-review除了这里的互评还有别的意义吗?这里的表述我们就不能直白地按照理解来写,而是应该去权威网站上(比如ScienceDirect, Elsevier, Springer等)寻找学科特定表达。
特别提醒:如有需要,可联系网站客服获取国外留学申请全攻略!
推荐阅读: